学前教育史原来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是这样的

  • 2022-12-13
  • John Dowson

  1、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:①儿童教育要注重身心两个方面,不可偏废。②小儿生而有善恶之分,但却不认为这种先天的善恶是一成不变的。儿童之禀性是可变的。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对儿童有影响。③王充提出的少生则子身体坚强、多生则子软弱的观点。④主张的“人有知学则有力”“用耳目以定情实”“教化成性”的观点。

  2、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:①颜之推主张对幼儿的教育越早越好,最好能从胎儿开始。②颜之推认为教育孩子是重要而又严肃的问题,主张“父母威严而有慈”,反对“无教而有爱”。主张对子女要一视同仁,反对偏爱。③颜之推认为,绝大多数人的品性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,多方习染而成的,所以他特别重视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作用,要求父母要特别留意孩子所接触的人和事。“与善人居”“慎交游”是颜之推的重要教育原则。

  3、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:①教育的任务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,儿童也是完全可以掌握人伦之学的。“人伦”,就是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。②对儿童教育必须循序渐进。教育不但要适应儿童的发育水平,而且也要适应儿童的认识水平,教育儿童要从儿童当前的认识水平出发,逐渐加以深化、扩充。③王守仁十分注重启发儿童的兴趣,他提倡教育儿童一定要使其“趋向鼓舞,中心喜悦”。④要使其明人伦,必须通过“习礼”“读书”“歌诗”等学习活动来进行陶冶。⑤“每日工夫,先考德,次背书诵书,次习礼,或作课仿,次复诵书讲书,次歌诗。”

  4、“习礼”要求:“澄心肃虑,审其仪节,度其容止,毋忽而惰,毋径而野,从容而不失之迂,修谨而不失之拘局,久则礼貌习熟,德性坚定矣!”通过习礼内容的学习,使儿童仪节庄而不忽惰,大方而不拘谨,动作从容而不迂缓,态度修谨不拘局。

  1、王充“教化成性”:在小儿秉性问题上,王充是有善有恶论者,他虽然认为小儿生而有善恶之分,但却不认为这种先天的善恶是一成不变的。王充注意到儿童的先天素质,但把重点放在“教化成性”。他认为通过教化,儿童的禀性是可变的,强调教化和防范在形成儿童善性中的作用,是王充论小儿秉性思想的主流。

  2、王充“在活动中学习”:①认为儿童认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;②强调手脑并用,认识到手脑并用的重要性;③提出活动越广泛,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入的观点。

  3、名词解释:《颜氏家训》:颜之推所作,内容全面系统论述了家教问题,共七卷二十篇。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,流传广泛,影响深远。

  4、颜之推: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,著作甚多,现仅存《颜氏家训》。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是:注重家庭教育、提倡及早施教、主张“严而有慈”、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。

  5、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:(1)注重家庭教育(2)提倡及早施教(3)主张“严而有慈”(4)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晌。

  6、朱熹的教育思想:①代表作《小学》、《童蒙须知》;②强调孕妇要注意“一寝一坐,一立一食,一视一听”。③在朱熹看来,乳母是婴儿接触时间最长的人,因此对婴儿影响也最大。④朱熹认为百姓之子要善从师,慎择友。⑤朱熹提倡由浅入深进行启发诱导。

  7、名词解释:王守仁的“明人伦”。这是明代王守仁提出的儿童教育目的。他认为所谓“人伦”就是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。王守仁在孟子的基础上,提出了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,儿童也是完全可以掌握人伦之学的。除了“明人伦”,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称为学问了,离开了“明人伦”去谈什么学问就是异端邪说。

  8、王充的教育思想(口诀速记):王充主张唯物论,身心统一要注重;小儿禀性有善恶,环境作用少不了;优生优育科学性,活动中学习效果好。

  9、颜之推(口诀速记):颜氏家训流传广,家庭教育要注重;及早施教行胎教,严而有慈不偏宠;环境陶冶与习染,环境影响不可忘。

  1、1903年,张百熙、张之洞会同荣庆等重订学制,拟定了《奏定学堂章程》,并于次年(1904年1月)正式在全国推行,是为“癸卯学制”,是中

  2、《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》共分为四个大章:①蒙养家教合一;②保育教导要旨;③场屋图书器具;④管理人事务。概括其中的要点,有三点,即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、师资以及保育的任务和内容。第一个要点,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。规定了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:“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,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”。并确定蒙养院专为保育教导3岁至7岁的儿童,每日不得超过4小时。第二个要点,蒙养院的师资问题。规定:各地蒙养院附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,由堂内原有的乳媪担任。第三个要点,蒙养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。规定:“保育教导儿童,专在发育其身体,渐启其心智,使之远离浇薄之恶风,习于良善之轨范”。保育的内容条目则划分为游戏、歌谣、谈线、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《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》颁布于1904年1月。

  4、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《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》和《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》,1907年颁行。

  5、康有为的《大同书》有关未来社会教育模式构想的核心有两点:一是教育的社会化,二是公养公教。

  6、梁启超:①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特点来划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任务。②每一个学制阶段教学任务的规定,都应该与相应阶段儿童年龄阶段的身体、知、情、意、自观力发育特点相适应。③对于女学问题的关注,也是完善学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。(代表作《变法通议·论女学》)

  7、官办的蒙养院以湖北的武昌蒙养院(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)最为著名。官办的蒙养院影响较大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、湖南蒙养院、杭州女子学堂、江苏旅宁第一女学附设幼稚园等。

  1、《大同书》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。康有为的《大同书》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。总括而论,《大同书》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,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要点:其一,保育员的选择。保育员称女保,皆由“静细慈和而有耐性”的女子自愿承担。其二,育婴院的内外环境。育婴院院址的选择和内部环境的设置,都要以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要务。其三,育婴院的保育方式。育婴院以保育为主,医生按时检查婴幼儿的服装、饮食、睡眠情况,“务令得益以壮儿体”。

  2、名词解释:英华女塾。由美国女传教士金振声1889年在苏州慕家花园创办的英华女塾,是一个将女学、幼稚师范、幼稚园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学前教育机构。这所学校是先办女塾,然后派两名女生到美国留学,专门学习幼稚教育,回国后于校内开设幼稚师范科,向女塾学生讲授“关于幼稚园的教育暨教授法,养成保姆人才。并设幼稚园于校近旁,所施教育,一依美国最新之方法”。

  3、清末蒙养院制度的构建的特点:①初步体现了学龄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化转变②仍然以洋务派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思想旨,其维护封建礼教的意图贯彻始终,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。③清朝统治阶层对于妇女的歧视,以及剥夺妇女教育的种种举措,导致了清末蒙养院制度从一开始就残缺不全。④脱离中国实际,照搬日本学制和严重依赖外国教习。

  4、教会在华办学的目的:①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教人才,更好地支配中国。②扩大教在中国发展的社会基础。③使得教能够更好的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,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,从而使西方的势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。

  5、清末教会学校中幼稚园教育的特点:①发展过程:可以“癸卯学制”的颁行为标志划分为两个时期。前期发展缓慢,规模小,与中国教育现实也基本没有直接的联系。后期发展速度较快,并且与中国教育现实的联系加强,以解决中国幼稚园缺少师资为主要任务。②办学的程度较低,招收的主要是贫困人家的子弟,有些具有慈善的性质。③教学内容:早期的女学、幼稚园多属于慈善性质,学生只能学习一些粗浅的宗教常识和生活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。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,本站将立刻处理。联系QQ:1640731186

评论留言

发表评论